遵义学校大全遵义大学大全贵州航天职业技术学院

贵州航天职业技术学院

  • 地址:
  • 电话:
  • 邮编:563000
  • 网站:
点击查看“贵州航天职业技术学院”地图完整版
学校简介

学校简介

贵州航天职业技术学院2000年5月经贵州省人民政府 批准成立,由原贵州航天职工大学(1984年)和贵州航天高级技工学校(1976年)合并组建。举办单位是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事业单位法人由中央编办管理,教学业务由贵州省教育厅主管,日常管理归属贵州航天管理局。学院培养以工科和经管类专业为主的,适应本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需求的,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中级技能人才。现有高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成人大专和本科教育、各类培训、继续教育等层次和形式,全日制高职、中职在校生规模为7300人。

学院以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贵州航天高级技工培训中心、国务院扶贫办重点培训基地等为依托,具有多种培训资质,长期开展了面向行业、面向社会的培训及继续教育工作。每年培养在职高级技能人才300人左右,各类其它专业培训和扶贫、农民工、下岗再就业人员技能培训、特种工种培训达到5000人次以上,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

历史沿革

1965年,〇六一基地开始在贵州遵义建设。

1976年,〇六一基地在遵义县新蒲区中坪举办“〇六一基地干部学校”。

1982年,〇六一基地干部学校搬迁至遵义市延安路314号。

1984年,原航天工业部发文同意将〇六一基地干部学校改为“航天工业部贵州职工大学”。

1973年,〇六一基地3655厂开始举办技校。

1976年,贵州省第八机械工业局技工学校(〇六一技工学校)在遵义县新蒲区洪江举办,3655厂技校并入;

1993年4月,技校被国家劳动部评为“省部级重点技工学校”;

1994年9月,被国家劳动部评为“国家重点技工学校”;

1998年2月,经国家劳动部和计委批准,改建为“贵州航天高级技工学校”。

2000年5月,贵州省人民政府黔府函[2000]341号文件批复组建贵州航天职业技术学院。

2004年,学院通过了省教育厅组织的“双基实验室”评估;下属的技校通过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外部认证。

2005年,学院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

2006年,学院完成了高职“学分制”管理体系的构建及运行。

2007年起,学院建设了设施较为完善、占地230亩的419实训基地校区,包括数控和电工电子两个国家级实训基地。

2008年,学院全面推行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进一步规范教学、管理和服务工作。

2009年,学院的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

2011年,模具专业、应电专业获央财支持国家级重点专业建设项目,建设多个一体化教学场地。

2012年,模具专业课程《模具拆装与测绘》获省级精品课程;数控维修专业获得贵州省“数控机床装调与维修”技能选拔大赛冠军;同年参加全国高职组“数控机床装调、维修与升级改造”技能大赛三等奖,填补了贵州省参加国赛在该项目上的空白。

2013年,建成模具校中厂,与周边多家企业联合培养人才,设立校企联合办公室、大师/名师工作室、校企合作实训岗,开创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新模式。

领导班子

孙平安,男,现为贵州航天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委员,任学院党委书记、院长、纪委书记。1959年11月生,河南郑州人。1981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于贵州师范大学,思政专业本科,后获MBA研究生结业,高级政工师。

李长蓉,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王逸群,副院长

甘义勇,副院长

冯 伟,副院长

张守城,副院级调研员

办学规模

学院地处历史文化名城遵 义市。有位于市内延安路的院本部、位于新蒲新区的419校区和位于团泽镇的中职部等三个校区;占地面积34万平方米(5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适用的教学仪器设备3000余万元;图书馆藏书25万册;具有完善的校园网络及生活、文化、体育运动设施;校内有各类实训实验场所70个,在实训校区中有国家级的数控技术实训基地和电工电子技术实训基地,包括机加、电子、汽修实习厂等;有基于本行业企业和其他用人单位的30余个校外实习、就业基地。

学院2005年通过了国家教育部组织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同年通过实行联合办学使中职教育获得了空前发展。2006年完成了高职“学分制”管理体系构建及运行。2007年起建设了设施较为完善、占地230亩的实训基地校区。2008年全面推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努力提高教学、管理和服务质量。2009年学院的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生源和专业结构逐步优化,办学场地、硬件设施、环境条件、师资力量、软件资源等不断改善,整体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迈上了新台阶,取得了快速发展的显著效果。

学院高职面向全国29个省市区招生,中职主要面向遵义地区招生。立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以建设具有军工特色职业技术学院为目标,始终把办学质量置于首要地位,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专业建设,突出职业教育特点。通过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大技能培训力度,培养工作适应性强,操作技能过硬,专业基础扎实,就业竞争力强,职业道德良好的一线技能人才。毕业生面向省内军工行业、地方及经济发达省市区就业,高、中职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超过95%。

机构设置

党群部门主要包括党委办公室、党务工作部、纪委、纪检监察室、团委及团总支和团支部、工会、各部门、党总支委员会及党支部、离退休办公室、学生会及学生社团组织等。

行政机构主要包括学院办公室、人劳处、财务处、教务处、督导室、机械工程系、电子工程系、计算机科学系、经济管理系、基础科学系、社会科学教学部、419校区、中职部、成教培训部、学生处、综合管理处、保卫处、规划筹建处、科研处、图书馆、技鉴所等。

领导小组包括各类领导小组、工作小组、委员会在内的多种非常设机构。这些专项组织作为学院管理部门的补充,在学院的日常和阶段性工作中,在学院的建设和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完善其组织架构、组成人员和职责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术组织旨在使教学、评审及研究等工作在专家组织的指导下,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议事决策的正确性。这些学术组织主要包括学院学术委员会、学院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各系部的机械、汽车、电子、计算机、旅游、英语等大类的专业指导委员会等等。学术组织按照职能充分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院系设置

学院现设有机械工程系、电 子工程系、计算机科学系、经济管理系、基础科学系、汽车工程系、社会科学教学部、成人教育培训部、中等职业教育部、实训中心等教学系部。开办了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机电一体化技术、焊接技术及自动化、机电设备维修管理、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应用电子技术、通信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电子测量技术与仪器、飞行器电子装配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广告设计与制作(艺术类)、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物业管理、会计电算化、市场营销、导游、社区管理与服务、会展策划与管理、商务英语、旅游英语、现代文秘等31个高职专业,11个相应的中职工科专业,以及各类成人学历教育专业。学院有在岗教职员工36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近200人,并聘有经验丰富的企业人员担任教学和教学指导工作。

办学特色

学院致力于构建"以综合职业素质为本位,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职业技能为重点"的教育教学模式,着力凸显高职教育特色,视学生就业为生命线,特别重视学生的生产实践、操作技能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树立了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作为评价教学优劣的质量观,培养的学生工作适应性强、专业扎实、就业竞争力强,并且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学院实行毕业证与职业技术资格证并重的"双证书"原则,"国家第四职业技能鉴定所"设在学院,经考核颁发机械加工、计算机、电工、无线电、家用电器修理、制图员、数控工艺员等多工种的初、中和高级职业技术资格证书和国家级培训证书,为学生就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扶贫政策

根据国家有关文件精神,制定帮困措施如下:

1、实施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和录取院校国家助学贷款;

2、家庭贫困且品学兼优的学生可申请国家级、省级助学奖学金;

3、实行勤工助学;

4、在校生待遇:家庭贫困学生,可向生源地或录取院校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同时可获得国家助学金2500—3500元/年;品学兼优者可获励志奖学金、国家奖学金5000元和8000元/年。

5、毕业生待遇:保证推荐就业。学业修满并经考核合格者,可获得教育部备案的普通专科毕业证书和劳动部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学习优秀的大二年级学生可推荐参加专升本考试,毕业后获本科毕业证书。

招生就业

学院高职面向全国29个省市区招生,录取原则有按照“公开、公平、公正,择优录取”的原则;学校以省招生办提供的考生电子档案作为录取新生的依据。在投档范围内,优先录取第一志愿的考生。若第一志愿考生人数不足,则按第二、第三……及平行志愿顺序录取;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物业管理、会展策划与管理、社区服务与管理、旅游英语等专业:要求男生身高165cm以上,女生155cm以上,五官端正,男女比例为3:7。旅游英语、商务英语高考英语成绩分数不低于60分。其他专业要求男生身高160cm以上,女生身高150cm 以上。中职主要面向遵义地区招生。立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以建设具有军工特色职业技术学院为目标,始终把办学质量置于首要地位,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专业建设,突出职业教育特点。通过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大技能培训力度,培养工作适应性强,操作技能过硬,专业基础扎实,就业竞争力强,职业道德良好的一线技能人才。毕业生面向省内军工行业、地方及经济发达省市区就业,高、中职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超过95%。

主要荣誉

学院先后被上级有关部门授予“科工集团五四红旗团委”、“市无偿献血先进单位”、“全省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先进单位”、“ 省高校体育工作先进单位”、“市征兵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2003年、2005年、2010年分别顺利通过贵州省教育厅“高职院校双基实验室评估”、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和贵州省教育厅“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估”。

相关评论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