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简介
贵州省务川中学位于务川自治县城西,前身为享誉黔北的“罗峰书院”,迄今已有近70年的办学历史。
学校发展历史
1940年春,务川县政府在罗峰书院旧址创建国民学校,名为罗峰中学,同年9月经民国贵州省教育厅批准,正式命名为“务川县初级中学”,1944年学校增设高中部,更名为务川县中学,1946-1949年学校停办高中,校名恢复为务川县初级中学。 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得以迅速发展,1958年务川县初级中学增设高中部,校名改为务川县第一中学,成为一所完全中学,同年,在务川县委、县政府的重视与支持下,务川一中开始在县城西面的芭蕉湾修建新校园,1960年秋,学校正式搬迁到芭蕉湾新校园上课。“文革”后,学校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因高中教育教学质量成绩突出,1982年,学校被贵州省人民政府评为省级重点中学,成为贵州省同期32所省级重点高中之一,校名正式确定为“贵州省务川中学”。1998年,根据务川自治县人民政府对全县教育布局的调整规划,学校初中部停止招生,成为一所完全高中。2004年11月,学校在遵义市办学水平督导评估中荣获“优秀”等次,办学水平、校园建设、学校管理稳步提高,并积极向省级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迈进。
学校发展现状
务川中学现占地面积67200平方米,建筑面积24000平方米,绿化面积约8000平方米。目前,学校的教学设施正逐步趋于完善,已建成的有:教学楼、综合楼共4栋(有教室60间、实验室5间,计算机教室2间,多媒体教室2间,各类办公室20余间),实验楼1栋,学生宿舍2栋(有床位1600多个),图书馆1栋(有藏书8万余册),学生食堂1栋。 学校现有教职工16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152人,高级教师34人,中级教师69人,党员31人,省、市级骨干教师15人。有教学班37个,学生2000余人。 多年来,学校一贯坚持“让每一名学生享受健康快乐的学习生活”的办学指导思想,牢记“尊师、笃行、养德、明道”的校训,发扬“严谨、务实、创新、求真”的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狠抓师资队伍建设,坚持科研兴校,坚持教育教学改革,努力为高等学校输送更多的合格新生,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大批合格劳动者,努力办政府放心、百姓满意、学生喜欢、教师向往的学校。 恢复高考以来,务川中学共为全国各类高等院校输送了近万名优秀人才,其中,曾考入清华3人、北大1人、“211”重点院校1000多人,他们中有的留学海外,事业有成;有的扎根基层,成绩卓著,成为后学者的楷模。其中的佼佼者有:空军指挥学院原副政委杨胜万少将,原遵义地区行署专员申诚,贵州省国土厅副厅长李再文,北方工业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目前正从事国家“973”计划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的邹建成博士,中山大学逻辑学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熊明辉教授和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现担任英国新闻数字系统有限公司(NDS)系统工程师的杨坚博士等。 步入21世纪后,学校在新的办学理念和思想的指引下,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办学水平不断提高,高考成绩逐年攀升,教研教改也推陈出新。近年来,学校多次荣获遵义市教学成果奖,多次被评为全县教育教学先进单位、全县中小学规范管理先进单位等,教师共有100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在各级刊物上发表,并在各类论文大赛、教学基本功竞赛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其中荣获国家级一等奖11人,二等奖12人,三等奖16人;省级一等奖12人,二等奖8人,三等奖16人;市级一等奖11人,二等奖9人,三等奖15人。同时,学生也在各学科竞赛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荣获全国一等奖21人次,二等奖23人次,三等奖26人次;荣获省一等奖15人次,二等奖20人次,三等奖20人次;荣获市一等奖20人次,二等奖25人次,三等奖26人次。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务川中学将继续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秉承传统,与时俱进,追求卓越,走向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
学校办学特色
学校把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创新能力和国际化视野的高质量人才作为教学的根本目标。学校按照“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的教学理念,发挥综合性大学的特色和多学科优势,将综合教育和文理基础教育为特色的通识教育与宽口径专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注重加强学生全面素质和学习能力的发展。学校于1994年开始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2001年全面推进学分制建设,2005年成立复旦学院,新生入学后统一进入复旦学院修读以综合教育和文理基础教育为主要内容的通识教育课程。学校以核心课程建设为抓手,推动通识教育课程改革;以研讨性课程为突破口,推进专业教育课程改革。大力提倡“名教授上基础课、带基础实验”,对本科生实施导师制,建立严格而有特色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学校在历年全国优秀教学成果评奖中获奖数始终名列全国前茅。通过调整课程结构、开放选择专业、推行学期开课制和暑期教学活动、设立自由选修学分、提供第二学位和第二专业辅修等多种途径,将尊重学生个性发展落实到各个教学环节上,不断给学生成长创造各种机会。学校注重课堂内外教育的结合,加大对本科生参加学术研究的引导和支持力度,鼓励学生开展学术研究和社会实践,在反映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4次获得团体第一名,成为第一所永久保留“挑战杯”的学校。 学校把加强和发展研究生教育视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始终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核心,激励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营造完善的成才机制和浓厚的学术氛围。积极推进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扩大博士生导师的招生自主权,通过提前攻博、硕博连读和招收直博生制度来吸引优秀生源。通过加强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来完善研究生学位课程体系,以严格的科研训练和能力培养来激发研究生的自主创新潜力,实施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和博士资格考试等措施,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近年来,研究生发表的论文在质量和数量上都有较大的提高,在8届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中,学校共有41篇论文入选,入选总数居全国高校第三。学校还是国内第一个有博士后进站的高校,在最近一次全国博士后流动站评估中,共有4个流动站受表彰,列全国高校第一。 学校的科技工作以面向国际科学前沿、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为指针,以开展原始性科学创新研究、出一流科技人才与科技成果、服务于国家战略发展与区域发展为目标,以承担国家与地方重大科技项目、建设重大科学平台、培育优秀创新团队为抓手。建校100多年来,学校取得了优异的科技成就,我国第一支医用X光管、第一台电子模拟计算机、第一块锗单晶、第一台质子静电加速器、第一部完整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世界首例成人神经干细胞自体移植治疗脑损伤手术等都诞生在复旦大学。近年来,学校在专用集成电路、计算机网络工程、生物技术、材料等方面开发了一系列科技成果,产生了显著的社会与经济效益。在基础数学、先进材料、人类基因组学、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等学科领域取得了重要的科技进展。学校承担了大量国家和地方的研究项目,每年获得国家和地方的科研项目经费达3亿多元,并连年在Nature、Science、Cell等国际顶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6年度,学校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申请专利与授权专利数也居全国高校前列。 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方面,在历届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选中,学校的获奖等级和总数都以绝对优势领先,其中《中国历史地图集》、《英汉大词典》、《中国文学批评通史》获特等奖。在上海市第六届邓小平理论研究和宣传优秀成果奖、上海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的评选中,学校共获奖65项,占奖项总数的30%。学校有5项成果获首届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项目优秀成果奖,其中由陆谷孙教授主编的《英汉大词典》获一等奖,是上海地区唯一的一等奖获得者;16项研究成果获教育部第四届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其中一等奖2项。学校还多次获得中国图书一等奖、“五个一工程”优秀图书奖、上海市优秀图书特等奖等奖项。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中,学校的立项数连续数年位列上海高校第一。 学校积极推进国际化进程,已成为国际上有影响的学术中心之一。与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150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和合作交流关系,向300多位国际知名学者和人士授予了名誉博士、名誉教授、顾问教授等称号。美国前总统里根、法国前总统德斯坦、荷兰前首相吕贝尔斯、以色列前总理拉宾、德国总统约翰内斯·劳、德国前总理科尔、美国副总统切尼、爱尔兰总理埃亨等外国元首或政府首脑,先后到复旦访问并发表演讲。学校积极参与各类重要国际大学组织,继1998年成功举办东亚研究型大学年会后,又多次举办21世纪大学校长协会年会,环太平洋大学协会年会。随着国际地位的提升,学校主办了众多国际性学术会议,其中包括国际数学联盟执委会会议、国际合成金属会议、第七届世界对外汉语教学会议和上海论坛等高规格、大规模的国际学术会议。学校是全国4个对外汉语教学基地之一,留学生数名列全国第二。同时,在校学生国际校际交流数不断增加,2006年共派出交流学生达979人,开拓了学生的眼界。 建校以来学校培养了20余万名各类毕业生(包含原上海医科大学培养的3万余名毕业生),校友遍布世界各地,涌现出众多杰出人才,为国家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伴随着母校百年变迁,校友会在各个历史阶段都为母校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学校共有78个校友会,其中58个国内校友会,20个海外和港澳台地区校友会,已形成一个庞大的复旦校友联络网,在校友与母校之间搭建起一座交流沟通的桥梁。每两年举办一次的复旦大学世界校友联谊会,至今已成功举办9届,在我国高校校友工作中独树一帜。来自世界各地的复旦大学校友会代表聚集一堂,交流信息,与学校领导一起共商母校发展大计,已成为复旦校友增进友谊、贡献智慧的最好载体。复旦校董会热心学校工作,学校每年都得到国内外校董及社会各界的大力资助。 年复旦大学迎来百年华诞。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发来贺信,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出席百年校庆庆祝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在复旦大学第二个一百年开始之际,在国家和上海市的重点共建下,复旦这所百年名校正上下齐心、奋勇争先,认真贯彻落实《复旦大学“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以坚持内涵发展为主导,以增强综合实力为主线,以争取重大突破为方向,向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大步迈进。
学校文化氛围
贵州省务川中学作为务川县的文化核心阵地,一直是务川县文化发展的领头羊。学校文化氛围浓厚,吸引着八方学子前来求学。下面图片是学校在举行校庆